为什么吃新鲜蚕豆容易中毒
该病常发生于初夏蚕豆成熟季节,绝大多数病人因进食新鲜蚕豆而发病。吃新鲜蚕豆中毒也称为蚕豆病,临床上常称为红细胞6-磷酸葡萄糖脱氢酶(G-6-PD)缺陷症,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。G-6-PD是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的简写,是催化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,能催化6-磷酸葡萄糖转换为6-磷酸葡萄糖酸,并生成还原型辅酶Ⅱ(NADPH)。NADPH可以维持谷胱甘肽(GSH)的还原态及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害。
蚕豆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,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有G-6-PD缺陷,但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间的发病率差异很大。在我国,以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等地发病率较高,北方地区较为少见。3岁以下患者占70%,男性占90%。成人患者比较少见,但也有少数病人至中年或老年才首次发病。由于G6PD缺乏属遗传性,所以40%以上的病例均有家族史。该病常发生于初夏蚕豆成熟季节,绝大多数病人因进食新鲜蚕豆而发病。
本病发生溶血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,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类:
⑴ 服用氧化性药物(如伯氨喹啉)诱发溶血的机制
G-6-PD是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中所必需的脱氢酶,它使6-磷酸葡萄糖释出H+,从而使辅酶Ⅱ(NADP)还原成还原型辅酶Ⅱ(NADPH)。 NADPH是红细胞内抗氧化的重要物质,它能使红细胞内的氧化型谷胱甘肽(GSSG)还原成还原型谷胱甘肽(GSH)和维持过氧化氢酶(Cat)的活性。G-6-PD缺乏时,NADPH生成不足,GSH和Cat减少,当机体受到氧化性物质侵害时,氧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,过多的H2O2能够使Hb变性、沉淀,形成不溶的变性珠蛋白小体沉积于红细胞膜上,从而改变了红细胞膜的电荷、形态及变形性;过多的H2O2亦作用于含-SH的膜蛋白和酶蛋白,使得膜脂质成分也发生变化。上述这些作用最终将造成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和溶血。
⑵ 蚕豆诱发溶血的机制
蚕豆浸液中含有多巴、多巴胺、蚕豆嘧啶类、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物质,这些可能与蚕豆病的发病有关,但很多G-6-PD缺乏者在进食蚕豆后并不一定发病,所以目前认为蚕豆病还有其他因素的参与,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。
蚕豆病一般是患者在进食蚕豆后数小时至一天内突然发病,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不适、厌食、精神疲倦、低热、眩晕、恶心、烦躁、口渴、胸闷、腹痛,继之出现黄疸、贫血、血红蛋白尿,尿呈酱油色,此后体温升高,倦怠乏力加重,可持续3日左右。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,出现呕吐、腹泻和腹痛加剧,肝脏肿大,肝功能异常,约50%患者脾大。严重病例可见昏迷、惊厥和急性肾衰竭,若急救不及时可能1~2日内死亡。有些病情较轻者出现上述症状后可自愈。临床上主要症状和体征是面色苍白、轻度黄疽、尿呈红茶色或酱油色、肝脾肿大等;重者如不及时抢救或处理不恰当,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。